有个理想_
2023年11月30日
“中央气象台报道,新一波冷空气东移南下,华北、东北多地将遭遇大暖之后的气温骤降。”
全国进入换季式降温的“凛冬时刻”,汽车的续航和能耗问题也备受瞩目。特别是电动车,其冬季续航相比NEDC工况打6折甚至5折是行业普遍问题。除了电池在低温环境下会受到影响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冬季使用暖风空调会消耗大量电能,这将进一步缩短续航里程。
行业内普遍的解法是在“空调”上做文章,减少空调功率和降低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等附加设备的能耗,以降低空调系统对续航里程的影响。而这必然导致舒适性的降低,让看得见摸得着的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节能和舒适犹如天平的两端,任意倾斜一端都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理想汽车深知,在其上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才能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而在理想L系列车型OTA 4.6.2新增的冬季空调节能模式中,理想汽车就实现了对用户的承诺:兼顾节能和舒适,让难熬的冬天不再难熬,给每个家人最贴心的依靠。
01
舒适的圣经:冷风吹面,暖风吹脚
为什么空调可能会“内耗”?
“其实就是出现既制冷又制热的情况,在冬天,用户有时需要除湿除雾,有时需要采暖,为了把舒适性和视野安全控制得更好,很多时候压缩机一边制冷,PTC一边加热,这样就会造成较大能耗。”在介绍冬季空调节能模式之前,热管理系统开发负责人陈振南先回答了冬季空调耗能的主要原因。
之前的OTA对这种情况做过一轮优化,将压缩机的启动范围缩小,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制冷和制热同时开启的情况。
而在10月31日,理想L系列车型推送的OTA 4.6.2版本中,针对冬季纯电续航性能进行了大的改进和优化,带来了全新的策略:延缓增程器介入时机以及提升动力电池在低温下的放电性能和功率,这意味着在低温环境下,用户能够享受更长的纯电行驶里程。
此外,在新增的空调节能模式下,车辆会降低空调功率,并自动调整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这既保证了车内温度的舒适性,又改善了冬季空调的能耗问题。
在具体的优化措施上,我们在理想L系列上创新策略、因地制宜,避免车辆在低温环境下使用纯外循环的问题,提升冬季纯电续航性能,并提供更好的驾乘体验。
“得益于理想L车系良好的硬件基础,我们率先在理想L9和理想L8采用了双电机的循环风门,可以实现内外循环的比例可调节。相比其他车型仅使用一个电机控制循环风门,理想L9和理想L8的内外循环风门可以更好地控制进入车辆的外部气流量和方向,保证空气新鲜也防止起雾,同时还能避免直接向乘客的脚部吹风,从而提升空调的性能和舒适度。”陈振南说。
而在理想L7上,我们使用双层流空调技术,在上层加入更多外循环的新鲜空气,下层主要用相对更暖和的内循环风吹脚,并从车内吸入相对温度较高的空气。这样可以满足人们对头部清爽、脚部舒适的需求,提高乘坐舒适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理想L系列的前风挡玻璃上还有一枚温湿度传感器,冬季容易起雾,它就负责探测车内湿度变化,进一步把内外循环风的比例控制得更好。
舒适的密码也正藏在这些创新的策略中,用从事空调行业近一二十年的理想汽车空调软件负责人俞明的话来说,就是“冷风吹面,暖风吹脚”,这是车载空调让用户感到舒适的一条颠扑不破的“圣经”。
“空调的设计应以人在车内的感受为核心考虑点。根据我们长期以来的经验和概念,冷风应吹到上半身,使用户感到清爽舒适,不至于感到过热;而暖风应吹到下半身,尤其是脚和腿部位,以提供更温暖的感觉;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家庭喜欢设置地暖,因为离心脏最远的脚部需要更暖和的温度。”他说。
在冬天,距离车身最贴近的部位就是用户的脚部,也是离车外壳体最近的部位,最容易感受到冷,所以我们考虑热气的释放点应该在脚部,暖风被吹向脚部,热空气上升并弥散到全身,最终使整个车厢变暖,这是最基本的气体流通路线。
02
精益空调,为用户带来意想不到的舒适体验
为家人造车,意味着我们始终站在家人的视角下思考并改进,设计空调同理。而在操控上,我们也让空调进化到了能够与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进行联动的程度,可以在极端环境下为用户创造更多惊喜的体验。
“早在22年春,想哥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做‘精益空调’,区别于传统汽车加热座椅和方向盘加热完全独立的情况,我们要将空调与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和座椅通风进行联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舒适性和能效。”产品经理卫宇昂说。
就像在家装设计时不只是简单地堆砌功能和配置,而是一笔一画、一砖一木都要细腻考量,精密布置,给人沉浸其中的“家”的体验。“精益空调”不再仅仅是对冷热的简单调节,而是通过联动各部分,精准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给用户整体体验的提升。
其背后,更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魄力。俞明解释:“纯电续航是有限的,为了节能减排,我们希望尽量将能量用在刀刃上,‘精益空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为了节能不得不降低空调舒适性时,通过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等方式来补充。”
“座椅加热等区域在舒适性方面更明显,用户能够快速感知到,在寒冷的冬天,只开空调和联动各区域加热的感受是完全天差地别的,所以我们不停地要做智能的联动,减少人的介入,以实现智能化的舒适体验。”
能实现这一点,也是一个群策群力的过程,离不开热管理开发工程师们一点点“抠”出能耗的毅力;空调软件开发工程师不断标定并实现新功能的成长;还有商品评价团队作为“最挑剔的用户”对细节的把控。
各方的终极目标无他,就是践行理想汽车的价值观:超越用户的需求,打造最卓越的产品和服务。就像空调软件团队最近开发的“隧道工况”的功能,同样是不断挖掘和解决问题,为用户带来了更多意想不到的舒适体验。
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用户在城际交通或远行时经常会穿越一个个隧道,比如在北京往北走的方向上,就有很多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长的隧道。在隧道里面,温度会迅速变化,也是因为山的内部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然而,大多数车辆进入隧道后,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处于隧道中,它们只会感知到环境发生了变化,并跟随环境响应变化,但在此过程交变复杂,非常难以有效匹配车舱内需求,从而引起用户的抱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优化空调软件,使其能够自动识别隧道,并根据隧道的长度来预估变化进行控制和调节。我们已经与相关研发团队对接,现在车辆可以直接识别隧道,并利用隧道信息来优化空调控制策略,比如对不同空调温度和风向适应控制。我们将隧道工况视为一个独立的工况,进行专门的处理和响应。目前,我们已经得到了用户的积极反馈,他们认为隧道工况的改进在出风温度和舒适感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但仍希望我们继续优化。”俞明说。
行业主流做法可能只是通过一些组合信号来判断隧道内的环境变化,而我们则将其升级为提升舒适性的功能,减少对用户的干扰和变化。我们可以根据隧道内的变化,如温度急剧变化,有效调整出风模式,然后在出隧道后再变回原模式。
虽然整个过程可能只持续几分钟,但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好的车载空调系统,所以我们愿意不断挖掘和解决问题,始终将用户价值放在第一位,在小细节上也要精益求精,努力提供最佳体验。
03
节能和舒适之外,寻找安全的边界
在节能和舒适方面精益求精还远远不够,在冬季节能模式开发中,工程师们同样面临着寻找节能与驾驶安全平衡的挑战。
首先,冬季节能模式中的进风比例设定需要进行详细的标定,因为过大的比例可能会导致起雾等安全问题。不同环温、车速和湿度等因素都会引起这一风险的变化。
为了确保车辆内的玻璃不起雾,他们积极寻找节能和安全之间的边界,通过在不同环境温度、车速和湿度下进行标定,以及大量的实验和验证下,找到最佳的比例设定和参数。
“我们找到了节能和安全之间恰当的平衡点,当温湿度传感器探测到有起雾风险时,可以提前采取不同的行动,如通过提高除霜风道的风量,来提高玻璃温度,通过引入更多干爽的新风降低车内湿度,这样可以降低整车起雾风险,确保车内不起雾。”陈振南说。
当然,这一过程也是对团队每一个人的考验。他们一圈一圈地跑在挑战空调性能极限的极端湿度环境中,寻找车的边界并保护它,逾越环境的限制并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体开发过程中,工程师们不仅要关注节能、舒适和安全之间的平衡,还需要兼顾时间和成本的压力,以满足多变的需求。因为验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需求通常比较紧急。其次,在夏季开发冬季功能时,缺乏真实环境条件,只能通过模拟环境来进行验证,但这种方式可能无法完全充分验证整个工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去了很多次环境仓来模拟真实情况,并找到接近的工况进行测试,这就像我们把车带到了极寒极热地带一样。另外,当季节验证有机会进行实际路测时,我们也会提前去到类似吐鲁番、牙克石等极限地带进行验证,最真实地去验证车辆的极限环境。而这些验证和标定活动都是需要倾入大量时间和心血。”俞明说。
一些环境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替代道路实验和标定,但仍存在一些无法模拟的情况,例如山路、极端天气以及各种角度和光照变化,湿度等环境因素也与实际道路环境有差异。因此,工程师们也不会轻易放弃各种“边角工况”,经常开着车“走南闯北”就成为了他们的工作日常。
“不同的人对空调是有不同的需求的,就像咱们开车一样,有的人喜欢硬核驾驶,有的人喜欢温文尔雅,用户的性格其实也会到反应到对空调的需求上,在推出节能模式后,我们也收到用户反馈,有的希望更冷一点,有的希望更暖和一点,我们同样会不断更新,争取做到用户0投诉,而且有更明显的节能受益。”
如俞明所说,朝着让用户价值最大化的方向,理想汽车一直走在路上,让我们期待下一次OTA的更新,期待一个更好的“移动的家”!
共 582 条评论
王老师看理想
珍珠侠
理想人生123
照葫芦画瓢
阿源Stark
娜小娜119
灬沧海灬
JEFF007
武十年
哎吆七
LJ-KEVIN
安大叔
一章
大兵82
華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