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社区_理想汽车

车在开,关于“驾驶模式切换”及“仪表盘”说几句

乌丫来赖

2020年1月8日

先说观点:理想汽车可以有也必须有更好的油电配合方案及仪表盘展现。

1、驾驶模式切换的源变猜想

理想汽车最初的设计思路是从有家充的电车用户出发,考虑到这部分用户如果长途出行,如何可以做到自由驾驶不用提前规划充电点,如何避免没有充电条件依然可以前行,就有了增程这个解决方案。最早的两种模式的切换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一个用于日常,一个用于远行。

李想在发布会上提到理想one即使不充电也可以正常行驶,宣传上可油可电解决焦虑的说法,使得事情逐渐有了一丝丝变化——竞品不止于纯电车,同等价位的油车也成为事实上的竞品。“42号车库”的统计也表明,理想one的订户中有1/3甚至更多的用户并不具备家充条件(理想官方应该有更精准的数字)。当然,这里也有大环境的影响:新造车势力的蓬勃发展,电车驾驶体验的吸引力,电车能耗便宜,甚至特斯拉降价到30万之内,电车“出圈”了。于是,我们见到了第三种模式“电量保持”。

为什么要单独有一个电量保持?如果电量真的能在高位保持,那么低位为什么不可以保持,如果可以保持的话,这个新模式不就是多余吗?电量能不能保持住并不在于车辆的绝对行驶速度,而在于一段时间内增程器在保持车辆正常行驶状态下多余的电,能否补齐同时段内加减速所产生的损耗。这是一个概率问题,跟路况有关,跟驾驶习惯也有关,当然如果电量冗余越多相对来说能保持住的概率就越高,所以理想给了一个60%的坎。

那么60%就能保持住吗?我推测如果你不堵车,但是野蛮驾驶,且一直在山区国道升降,也可能是保持不住的。那么17%以下就一定保持不住吗?一定会动力受限90km/h吗?也未必,如果您始终定速巡航在畅通的高速上,不但能保持住,电量还会上涨。

除了客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理想的增程器够用原则——始终避免让增程器在高功率运行,一方面是油发电不经济,另一方面是噪音会更大。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就出现了两个用户觉得奇怪的点:1)电量低于20%不能使用远程加热,因为噪音,因为不经济;2)混动模式电量太低,以至于冗余不够不足以保持电量,那么宁愿限制用户动力,也不愿意提前预见到而去储备更多电量,原因仍然是基于这两点,不经济,噪音大;

这是理想的选择,选择了尽量帮助用户省钱,尽量噪音少一点。这样即使你不能使用某些功能或者动力受限,至少可以说是用户的原因——你不会使用,你没按照使用手册来。反过来讲也可以说并不是理想做不到,而是背不起能耗太高及噪音太大的“恶名”。

然而,事实是理想预想的这样吗?三种驾驶模式的切换场景是否如说起来那么简单呢?把选择给了用户就是解决了问题了吗?经济、静音是用户介意的点,但是相比于其他体验这两点永远都是压倒一切的原则吗?除了这样的解决方案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作为一辆号称解决了用户焦虑,补能形式多样,不但和电车竞争,还要和油车同台竞技,面向未来(不是过渡解决方案)的智能车,这样做是否是一个优秀的答卷呢?

我认为是不够的。

2、用户群体构成的变化

纯电车用户转到理想one和传统油车用户转到理想one有什么不同?

纯电车用户被逼比油车用户已经具有了更多的“忍耐性”及“提前计划性”,包括行程计划,包括补能准备。所以从纯电车使用思路转到理想one,简直是好太多了。

但是油车用户这么多年的大环境完备,使得他们不具备这种计划性及忍耐性。油车用户永远都可以随时出发,路上随时补能。从油车转理想one,体验还是有折损的。

当然,事实上油车的出行并不是一直都不需要计划的,往前推一些年,加油站也并没有那么密集,路途也是要规划的,更早一点没有手机导航之前,哪辆车没有地图册,哪辆车出行前不记路呢?但是人总是这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用户体验的提升,要在保持用户原有体验不变的基础上,去做提升。如果有些方面有提升,有些方面不如原来,那么这样综合下来是提升了还是下降了呢?

答案是,纯电思路用户提升了,油车思路用户不好讲。

理想的未来用户群体构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model 3 出圈,model Y 开订。我想进攻性的思路才是对的,需要去拥抱油车转过来的用户。

理想one是奶爸车,但也是一款城市suv。去远方,并非要越野,当今中国的路况,一辆普通燃油轿车能去到的地方,就必须也是理想one能到达的地方。

静音/省油是优先,但并不是永远优先。如果为了远方,这两点是可以不满足的。

需要强化理想的“远方”能力,需要强化随时出发的能力,需要强化仅有油就可以的能力,需要把这个长处做长,不光长于电车,而且还要完美对比油车体验才行。

3、三种模式切换为什么貌似完美,其实不然。

对话一:

A:“‘电量保持’不就行了,完美解决你们这种油车过来的用户。”

B:“可是,我又不是永远不充电,现在公共桩越来越多了,我方便的时候也许会充,能省钱总是好的,对吧?”

A:“那你就混动模式。”

B:“可是,糟糕的是,万一我没及时充,北京这个冬天你懂的,其实没开两天,远程加热就不能用了,早上那真是冷……”

A:“那你怪谁?你记得充电啊!”

B:“我有油啊,你们当初不是说用油用电都行吗?”

A:“你们这种人真麻烦,理想one 不适合你!”

对话二:

A:“我天天充电,今儿个电不到15%了,油满的,这会儿要去趟天津,我这要把“增程”改‘混动’吗?”

B:“我不知道,我感觉是一样的,你想改就改吧。”

A:“如果一样的,那么我是不是永远都用不上这混动模式了啊?”

B:“也不一定吧,你如果满电出远门,可以尝试用‘混动’”

A:“我满电出远门的话,是不是‘电量保持’才更好,‘混动’对比‘增程’相当于就是缓慢降低电量,最后不还是hold不住吗?”

B:“据说高速上‘混动’就能hold住电量不掉的”

A:“如果我是走国道去坝上草原啊,一路上坡,‘混动’怕是不行吧?”

B:“那就不知道了,你这上坡的话,如果路途太远,‘电量保持’就怕也未必能行吧?”

A:“头大……”

对话三:

C:“还好,我虽然没桩,但停地库,早上不算太冷,不能远程加热倒也无所谓,就天天开混动,偶尔充个电,挺好”

A:“你这样是对的。”

C:“可是前两天去朋友家玩,停他们小区地面,晚上散场,本来想远程加个热,你懂的,失败了”

A:“偶尔一回,你就忍了呗,你又不是天天去朋友家”

C:“你说的对,但是所谓体验,不就是那些你最需要时候能抚慰你的超出预期的体验嘛?这就好比老婆,如果你没有在一年中关键的日子,比如她生日、结婚纪念日、情人节伺候好,其他日子再好又如何,永远被她记住的就是你不好的那个时刻……”

对话四:

E:“这车你就开,能加电,能加油,自由自在。”

F:“我就加油啊,我懒得充电去,家里又没桩。”

几天后……

F:“你这车那一直提示我去充电,不充电没事吧?”

E:“没事,你加油就行。”

F:“那他咋还那么提示呢?吓得我音乐都不敢听,这都是屏幕,我怕它没电撂挑子啊,你这屏幕能不能关了啊?”

E:“没事,你不用担心……”

不美好的原因有四:

1)实践当中的选择都不是针对过去的状态,而是面向当下作出选择,这个对用户的要求太高,用户要非常熟知这三种模式的原理,同时要结合自身的状况才能做出选择,而选择也不一定对;

2)即时你做出了选择,当未来有其他功能需要的时候,但是囿于你已经做出的选择而无法满足你的需要,你的懊悔和不满会相当深刻;

3)事实上,这个车隐含的学习成本和用车门槛远高于表面上的那句“可油可电”的宣传;

4)补能焦虑貌似解决了,但是现在的展现和实际用车体验使得焦虑感依然存在,只是被选择性无视了;

4、驾驶模式切换建议

一句话,油电配合需要自动化,能耗静音优先原则在特殊时候需要打破。

驾驶模式的选择就是又一个“手动挡”。“自动挡”让人更简单,除了要享受驾驶乐趣的人谁又介意自动挡呢?现在的理想one都是电子挡了,谁又要通过这么一个驾驶模式的选择来享受操控的乐趣呢?所以,驾驶模式的选择必定要自动化。也许自动化确实不如某些人手工那么准,但是这是趋势。就像有人开手动挡能比自动挡更省油,可终究是少数不是吗?何况自动挡发展到今天基本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根据用户历史上充电时间间隔就可以简单预测用户下一次充电的时间点。当然,更复杂的算法之下,一定可以越来越接近和超越用户的人工判断。

对于天天充电的用户,系统一定可以知道优先用电,而且比例每车不同,一定好过人为画一条17%的线。有桩用户出远门,也不必像原来一样必须充满电才可以出发,要回归到没有焦虑的本质——不是可以做到,而是不必记挂。

对于偶尔充电的用户,系统也一定知道可以使用某种缓慢掉电的模式,一样好过人为的72%的线。必要时刻,系统也可以提前介入让电量储备在较高位,好过最终不得不限制用户使用功能或限制用户动力。

对于很长时间不充电的用户,系统一定可以做到预先主动费油补能,让自身具备一个相对宽裕的冗余电量。越是充电不频繁的用户反倒越不介意静音和节油这两点,反倒越是介意对齐油车原本就能实现的点。电量保持是一个极端,自动化之下程序动态的去提前做电量储备一定好过人为划一条60%的线。

对于低电量的用户,不论它原来有没有桩,当下这一刻,电量越低,也许才是越需要远程热车的时刻,越没有电,可能才越是体现仅有油也可以丝毫不损用车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下,静音和能耗的高低绝对不是用户体验的第一要素。

三个模式是三个不连续的点,而自动化之下,所有人的油电配合模式应该是一条连续线上的很多个点。在这些点上,每台车的系统秉持静音、节油优先的原则,根据用户的充电情况,根据用户的驾驶习惯,根据用户的出行路程和路径,自动做出增程器介入时机的选择及强度,同时保持功能始终可用、动力始终充沛。

最重要的是,油电配合对于无论哪种用户都是全自动的,而且如果你用车的习惯变了,它也会随之自动变化。

买理想one并不需要你去多学习一门关于增程车的原理以及如何用车的知识,就像你以前买的所有的电车、油车、混动车一样。

“这车加油、充电都行,可行驶里程低了,你就加油或者充电,如果预警亮了,那就得抓紧搞,不然可能就停路上了。”

就这么简单。

5、仪表盘建议

“这车加油、充电都行,可行驶里程低了,你就加油或者充电,如果预警亮了,那就得抓紧搞,不然可能就停路上了。”

这套逻辑,无论是油车还是电车,都是一模一样的,我希望理想one也简单如此,尽管它事实上实现逻辑可能比电车和油车要略复杂。

以用户视角,重新审视现在的视觉展现,是对用户习惯的尊重,除非新的模式是“不得不”或“特别棒”。目前来看,新的模式并非不得不这么做,也看不到特别棒的点。

插入表情
已输入0字

166 条评论

轻轻陌上

怎么弄电量保持模式

小虎子

自以为是很懂,其实都是半解

小虎子

开了,电量保持模式,从来没充过电,电量一直保持在70,不知道你讲的提示充电,从何而来?

Jet

兄台 人才

兰博先生

此篇文章写的就比较全面细致了,不知道李总看了会怎样?

WinDinRaiN

今年要实现……写错字了

WinDinRaiN

李总在下面的评论里回复了,今年早实现的,你往下翻翻。

skyyyyyyyyy

我觉得该设置一个自动模式,我只管开,这些交给车子就行了

书院二楼

写的很好,希望理想能朝这个目标尽快前进!

StepONE

不要着急,慢慢来,数据还不够

我没名字哈

最简单一点,设置一个自定义模式,自己设置增程器,空调,电池等等的启动逻辑组合,只要不溃电,其他都不是问题。毕竟每个人需求不一样

石头派

应该给车主更多的控制 每个人要求不一样 我希望能有更好的体验。因为增程器噪音比较大,我现在就想尽量纯电驱动。所以希望能用增程器提前对车子和电池预热。

Tony老师

让用户忘记它是一辆增程车,能跑就跑,不能跑就提示。用电是就是成不低一些,噪音小一点;用油时成本高一些,噪音大一点(但是现在噪音太大了,都要烦死了),自然而然。还有就是低电量开空调,增程器能不能更早点介入呢?同时给一个噪音和能耗较平衡的运行方式,现在低电量时根本就不敢开空调,啊,感觉我在伺候爹!!

永哥

开发增程器主动加热功能,在充电时主动加热电池,提高充电速度,牺牲油耗换取时间。这才是真正解决里程焦虑。

艾玲n佳应

细思极恐,用户研究到位的文章,楼主的分析,归纳和推演能力极强,猜测是工程师或数据师专业,理想该高薪挖角的对象,点赞

我觉得现在三种模式挺好,说了一大堆,其实就是把其中一种模式做的更智能一点就更好了。但是有些人就是要自己操控的,而且同一个人不同时间也是有不同想法的的。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是根据已知数据计算和判断的,还解决不了人类多变的情绪活动引发的不同使用方式的想法。别纠结了。

邹小鱼

市区通勤干到17%再去公共充电桩充一次,长途干到17%服务区能充就充不能充就算了。这样可行,会有啥影响?
页面加载中,请稍候...